「服務隊有點像探路人的角色,把我們看到的、紀錄的,讓地方執政者看到,漸漸關心我們所發現到的問題。」
孤兒院、偏遠小學、地方健康中心、觀光大城、總理官邸、皇宮,在短短兩個禮拜團隊走過柬埔寨每一個角落。這是一個有趣的國度,縱使所得分配極度不均、資源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,同時匱乏的基礎建設、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以及不夠全面的公共衛生等,都不影響滿溢在每個柬埔寨人臉上靦腆的笑容,這對於從小生活在資本主義氛圍裡,以目標為導向的團員們,是很大的文化衝擊。富足生活的最低門檻在哪裡?自以為是的外來者,想要帶給當地民眾定義上「更好的生活」是什麼?該不該給予的界線又要怎麼劃分?
在柬埔寨,服務團隊時時體認到「There is no easy solution to every existing problem」,自許如何踩著前人的腳步,透過更深入的社會觀察、運用自身在醫學知識上的優勢,為當地做些正向的改變。第一次以國際志工的身分前往柬埔寨服務的吳奕潔也說:「習慣,是多麼容易表現、卻又那麼難改變,當地居民早已習慣的生活方式,我們很難立即介入談創新、談改正,因為生活了幾十年早已奉為圭臬的法則,不可能單憑幾個年輕的外國志工便能輕易改變呢?但若不嘗試就永遠也沒有機會談改變了。」